无人机集群袭击的频率已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发布的全球军控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超过一万起“低慢小”无人机相关冲突事件。这一数据表明,无人机集群袭击的次数相比前一年增长了近380%。这一现象标志着战场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的高空空中对抗逐渐转向低空地面作战,无人机作为新型战术武器的出现,正在改变战争的面貌。
其中,低空、慢速且体积较小的无人机,尤其在近年来的冲突中,已经成为战场上的常客。这些无人机在灵活性、隐蔽性和低成本方面具备优势,成为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克兰战场便是这一转变的缩影。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中,FPV(第一人称视角)小型无人机成为了最具威胁的武器之一,2024至2025年期间,俄乌前线的城市几乎每三天就会遭遇一次无人机集群的饱和攻击。这种新型战术的出现,迫使全球的防空系统进行迅速调整和更新,以应对这一新型威胁。
展开剩余79%在防空系统方面,传统的高成本、大威力武器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低成本、高密度的小型无人机时。传统防空导弹通常不适用于这种威胁,因为它们的“杀鸡用牛刀”模式过于昂贵且效率低下。比如,在俄乌冲突中,单枚无人机的成本已降低至几千美元,甚至更低。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俄军开发出了专门针对低空、小型无人机的防空系统。铠甲-SMD-E防空系统便是这一转型的代表之一。2024年8月,TKB-1055微型反无人机导弹首次亮相,并迅速成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导弹体积小巧,重量只有传统防空导弹的三分之一,但最大射程可以达到7000米,最小射程为500米,覆盖了绝大多数低慢小无人机的活动范围。
然而,尽管这款新型导弹的部署标志着技术进步,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TKB-1055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取消了自导头,虽然降低了成本,但也带来了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在高强度电磁干扰下,这种导弹可能无法有效锁定目标,甚至可能出现系统失效的现象,这在俄军的实战数据中得到了验证。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俄军正在推动防空系统的全面转型。传统的“点式防御”逐渐被更加灵活的“面式防御”所取代。蜂群无人机的出现意味着单一防空系统的覆盖能力不再满足需求。以TKB-1055为核心的防空系统,配合“枞树”无人机防御系统,正通过多系统协同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威胁。这种多层次复合防御体系的构建,旨在增强防空能力,提升拦截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防空模式的革新已经成为共识。许多国家都在尝试以低成本、高密度的方式来应对日益严重的无人机威胁。以色列的“铁穹”系统、美国的“激光盾”系统和韩国的“天弓”系列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俄乌冲突,无疑成为各国防空系统发展和测试的试金石。
中国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FK-3000防空系统首次亮相珠海航展,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系统采用了“弹炮合一”的设计,能够同时使用机炮和导弹进行防御。单侧可挂载6枚远程导弹或48枚微型反无人机导弹,而系统的最大亮点在于能够通过“有人/无人车协同作战”,实现灵活部署。通过无人战车的前出部署,FK-3000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主动防御。此外,FK-3000的弹药储备非常丰富,配备了多达144枚弹药,这为防御无人机集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俄军的“铠甲-SMD-E”系统相比,FK-3000在协同作战和系统集成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方案强调多平台协同和弹药冗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作战能力。FK-3000的导弹制导采用了光电和雷达复合制导技术,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战场环境。这一系统的灵活性和高密度的拦截能力使其成为未来防空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的成本正日益降低。2025年,乌克兰前线的无人机使用量较2023年翻了一番,传统防空系统的拦截成本却始终居高不下。为此,各国加快了微型导弹的研发与部署,以求通过数量的优势来对抗日益增长的无人机威胁。新一代防空系统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武器参数的对比,更涉及到系统建设、战术理念和响应速度的较量。
未来的防空系统不仅仅是对无人机威胁的回应,更是技术、战术与成本三者之间微妙平衡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无线电制导虽然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但其抗干扰能力的短板始终无法忽视。而光电、雷达复合制导技术,正成为应对新型无人机威胁的主流趋势。无论是俄罗斯、美国、以色列还是中国,各国的军工企业都在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的防空系统将更加智能化,成为下一波技术革命的风口。
发布于: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